你的位置:上海股票配资官网_网上股票配资_正规股票配资平台 > 网上股票配资 >
发布日期:2024-07-25 09:51 点击次数:188
货币政策如何盘活存量、提升效能(政策问答·2024年中国经济这么干)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盘活存量、提升效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普惠小微、数字经济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今年,稳健的货币政策如何做到灵活适度、精准有效?怎样为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货币金融环境?
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2023年,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为经济回升向好创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目前,我国货币信贷总量保持合理增长,信贷结构持续优化,企业贷款利率处于较低水平。
盘活存量、提升效能,是今年货币政策的重要发力方向。
“我国银行体系贷款余额超200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余额超300万亿元,盘活存量贷款、提升存量贷款使用效率、优化新增贷款投向,这三个方面对支撑经济增长同等重要。”中国人民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将更加注重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平衡好短期与长期、稳增长与防风险、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关系,为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维护国际收支平衡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要更好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着力扩大内需、提振信心,推动经济良性循环。”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介绍,货币政策将从三方面发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在总量方面,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在结构方面,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盘活存量、提升效能,进一步提升货币信贷政策引导效能,紧扣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重点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5篇文章。
在价格方面,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要强化货币政策和财政、产业、区域、科技政策等之间的协调配合,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系列报道积极的财政政策如何适度加力、提质增效(政策问答·2024年中国经济这么干)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2024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
本报今起推出“政策问答·2024年中国经济这么干”专栏,就广大干部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邀请权威部门、相关专家学者进行解答,帮助人们深刻领会党中央对经济形势的科学判断,准确把握今年经济工作的政策取向,进一步增强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和底气。
财政政策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主要通过税收、赤字、转移支付等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调节。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2024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如何适度加力、提质增效?
“‘适度加力’,主要是加强财政资源统筹,组合使用多种政策工具,适度扩大财政支出规模,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财政部相关负责人说,扩大支出要加强财力保障,今年还将安排一定规模的赤字,确保财政总的支出规模有所增加。
“今年将继续安排适当规模的专项债,支持地方加大重点领域补短板力度。2023年执行中增发的1万亿元国债,也将以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财政部预算司司长王建凡说。
这些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不断加大对地方的倾斜力度。“今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仍然保持一定规模,并向困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倾斜,强化财力薄弱地区的资金保障,兜牢基层‘三保’底线。”王建凡说。
减税降费政策措施要落地生根,让企业轻装上阵。2023年,我国分批延续、优化和完善了70余项税费优惠政策。财政部税政司司长贾荣鄂说,在上述优惠政策大部分直接延续至2027年年底的同时,2024年还将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提高政策精准性和针对性,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
“提质增效”,则意味着把同样的钱花出更大的成效,并加强与其他宏观政策协同联动,同向发力、形成合力,最大程度提升宏观政策的调控效能。
在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方面,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泽彩认为,要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把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加大基础研究投入,落实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战略的财税举措,持续强化对生态功能重要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
王泽彩认为,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支柱,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将进一步牵引带动经济回升向好,形成经济发展和财政增长良性循环。
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政策问答·2024年中国经济这么干)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
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核心驱动力。
中央财办有关负责同志表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要把握好三点:一是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包括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二是用好新型生产工具,特别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赋能发展新兴产业;三是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通过改革开放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
“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才能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司长谢少锋表示。
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新产业是重点任务。
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必须推广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以人工智能赋能全产业体系。”谢少锋说,要发挥科技创新对人形机器人、元宇宙、车联网、物联网等产业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用好国内大市场和丰富应用场景,推动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开辟新赛道,构筑未来发展新优势……经济体系因“新”而进。
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和科技领军企业,发展壮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激发涌现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独角兽”企业,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如何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政策问答·2024年中国经济这么干)
外贸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是联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2024年,如何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
外贸进出口涉及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首先要厘清国内外形势。“世界经济复苏势头不稳、动能不足,由此带来的外需持续疲弱成为影响外贸走势的主因。”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司长李兴乾认为,我们要充分正视外贸发展面临的困难挑战,但也要看到,一些回稳向好的积极因素不断集聚。
具体来看,新产品和新业态潜力充足,“新三样”、储能产品等引领绿色低碳转型升级的产品契合全球能源发展需要,跨境电商、海外仓、保税维修等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中国外贸拥有持久不息的创新能力和稳定高效、充满韧性的产品供应链,将继续为国民经济回升向好和全球经济复苏增长提供强劲新动能。
培育外贸新动能,要抓重点工作。“中国已连续12年位居全球中间品出口第一大国,中间品对外贸增量的贡献接近六成。”李兴乾表示,拓展中间品贸易,顺应国际贸易发展潮流,是互利共赢之举。要进一步与贸易伙伴拉紧合作纽带,满足其发展制造业的现实需求,实现优势互补,为世界经济复苏提供动力。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朱思翘认为,跨境电商作为发展速度最快、潜力最大、带动作用最强的外贸新业态,正在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发展趋势。目前,我国跨境电商出口规模占整体出口的比重已超过7%,主体超10万家,独立站超20万个,跨境电商海外仓超1500个,面积近1900万平方米。
李兴乾说,围绕扩大跨境电商出口,将持续完善通关、税收、外汇等方面政策,提升监管便利化水平,助力企业降本增效。支持跨境电商综试区、行业组织和企业等积极参与“丝路电商”、共建“一带一路”经贸合作。
培育外贸新动能,还要推动贸易数字化、绿色化,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加快建设贸易强国。商务部将会同各地方各部门持续落实好已出台的各项稳外贸政策。同时,针对新形势新任务,研究储备新的政策措施,适时推动出台,助力外贸企业降本增效。
如何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政策问答·2024年中国经济这么干)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落实一批举措。”如何抓好落实、做好相关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民营经济发展局有关负责同志表示将从三方面发力。
——抓落实,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
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破除地方壁垒,顺畅要素流动。加快推进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进程,着力构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和制度保障体系,使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杜绝选择性执法和让企业“自证清白”式监管,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稳定预期。
——优氛围,从政策和舆论上营造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政策上,一方面加强政府诚信建设、落实各项惠企政策,一方面完善面向民企的信息发布平台,加快项目推介,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和补短板项目建设。
舆论上,总结推广各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培育和弘扬企业家精神,持续营造正确认识、充分尊重、积极关心民营企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解难题,从个案和整体上协调解决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问题。
盯住个案。抓好投融资、招投标、市场准入、要素保障等典型问题整改,坚持以钉钉子精神以点带面地为民营企业解决具体问题,力争解决一类问题、受益一批企业、助力一个行业。
着眼整体。加强民营经济发展形势综合分析,不断健全民营经济形势监测指标体系。持续畅通民营企业诉求反映和问题解决通道,及时回应企业关切,针对共性建议研究形成可落地、能见效的政策举措。
疏堵点、提信心、破壁垒、解难题、抓落实,努力让民营企业有感有得,必将推动民营经济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如何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政策问答·2024年中国经济这么干)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怎样理解企业科技创新主体的重要性?如何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迫切需要。”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张赤东说,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将知识转化成财富,许多关键技术难题要靠企业创新来突破。
党的十八大以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稳固。2022年,我国企业研发经费为23878.6亿元,占全国研发经费的比重为77.6%,是拉动研发经费增长的主要力量。
科技部相关司局负责人表示,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要从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等4方面着力——
技术创新决策方面,要建立企业常态化参与国家科技创新决策的机制,健全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的科技计划项目形成机制,强化从企业和产业实践中凝练应用研究任务。
研发投入方面,要继续推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科技创业孵化载体税收优惠、技术交易税收优惠等普惠性政策“应享尽享”,优化面向企业的科技金融服务。
科研组织方面,要支持科技领军企业聚焦国家重大需求,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要支持企业前瞻布局基础前沿研究,通过研发合作、平台共建、成果共享等方式参与科技创新平台与基地建设。
成果转化方面,要强化新时期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场景驱动作用,建设一批重大示范应用场景,推动重大科研成果转化应用。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制度保障是关键。要强化科技创新政策与财税、金融、人才、产业、知识产权等方面政策的衔接协同,为企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提供全方位政策支持。
如何确保今年粮食产量在1.3万亿斤以上(政策问答·2024年中国经济这么干)
2023年,我国克服主产区局地洪涝干旱等灾害影响,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实现“二十连丰”。在高基数上,今年如何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进一步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表示,今年将围绕“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确保播种面积保持总体稳定、有条件的地方挖潜扩面,产量上稳中求进,在优化品种品质的前提下力争多增产,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稳面积、增单产,夯实粮食安全底盘。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确保粮食播种面积总体稳定。今年将确保大豆面积稳定在1.5亿亩以上、油料面积稳定在2亿亩以上、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稳定在2000万亩。同时,今年将把推进大面积单产提升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在抓好已有200个玉米、100个大豆整建制推进县的基础上,再增加100个玉米、100个小麦和102个油菜整建制推进县,持续深入推进大面积提高单产。
稳收益、抓链条,提升农民种粮效率。调整粮食种植结构,重点在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在抓好已有大豆整建制推进县提单产的基础上促进产销顺畅衔接,提高豆农收入,提升大豆油料产能和自给率。农业农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通过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提高关键环节补贴等措施,进一步加大对单产提升支持力度。
防在救前、平急两用,增强农业抗灾减灾能力。今年我国将进一步健全农业防灾减灾救灾长效机制,完善农业救灾组织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推进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统筹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加快储备一批“平急两用”救灾机具。进一步突出科技支撑,加强基层防灾减灾救灾体系队伍建设,筛选推广一批耐高温干旱、耐渍涝、抗病虫等高抗的优良品种,集成推广小麦“一喷三防”、秋粮“一喷多促”等有灾防灾、无灾增产技术措施。
如何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政策问答·2024年中国经济这么干)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探索联农带农机制,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国近400万个家庭农场、221.2万家农民合作社,带动农民、连接市场、引领发展;107万个组织开展社会化服务,服务小农户9100多万户;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带动稳定就业1400多万人,促进农民就业增收。2024年,如何进一步完善联农带农机制?
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司长王锋表示,将着力构建“联得紧、带得稳、收益久”的长效机制,坚持强化带动效益与提升带动能力相结合,科学合理确定带动方式和受益程度,积极构建关系稳定、联结紧密、权责一致、利益共享、风险可控的联农带农机制,让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机制保障。
“小农户家庭经营仍是我国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全国小农户数量占到农业经营主体的98%以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陈秧分说,要鼓励因地制宜合理选择联农带农方式,确保农民能获利、多得利,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种粮、务好农。支持培育壮大联农带农主体,提升联农带农能力。
推动“两个挂钩”强激励。王锋表示,扶持政策挂钩量化,将联农带农机制作为企业享受优惠政策的前提条件,提出量化条件和方法,确定企业享受政策的优惠度。龙头企业认定挂钩量化,将联农带农机制作为龙头企业认定的前提条件,加大指标权重,形成联农多受益多、联农紧受益多、联农稳受益多的导向。
支持“两个方向”强联合。加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设,研究制定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设标准,指导各地聚焦主导产业,整合全链条各个环节、各个主体,建设一批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支持农民合作社兴办公司,研究制定农民合作社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控股、参股兴办公司的参考标准,探索职业经理人制度。
培育“两类主体”强衔接。培育新型农民合作社,支持有条件的小农户成长为家庭农场,引导家庭农场组建农民合作社,为农户与企业架起联结的桥梁。培育社会化服务主体,聚焦生产的关键薄弱环节,推进先进生产技术、信息技术等同社会化服务深度融合,提升生产效率和效益水平。
如何精准务实培育乡村产业(政策问答·2024年中国经济这么干)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精准务实培育乡村产业”。
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乡村产业新功能不断拓展、乡村新业态不断激活,乡村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目前,我国累计创建30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8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509个农业产业强镇、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2%。
如何进一步精准务实培育乡村产业?“今年我国乡村产业发展要继续强化带农富农,分类推进。”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介绍,首先,抓大宗产品,重点是节本提效、延链增值。今年要在主产区布局农产品加工,逐步补上精深加工、综合利用等短板。各地将立足优势建设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提升产地预冷、保鲜烘干、精选分级等初加工设施水平,推进精深加工设备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全链条带动效益提升。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重点是适度规模、做精做优。
把一个个“土特产”培育成为大产业,需要加强引导。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一级巡视员吴晓玲介绍,一方面是生产上适度规模。加强产业发展监测,引导经营主体合理确定生产规模,尽可能顺应市场、按需生产。另一方面是组织上适度竞争,发挥好行业协会等作用,引导经营主体细分专业市场、规范发展。
脱贫地区要通过发展乡村产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帮扶脱贫地区乡村产业,重点是巩固成果、分类提升。”农业农村部帮扶司乡村振兴督查专员杨炼说,今年要继续在脱贫地区规划发展市场前景好、群众意愿强的新产业,深入实施脱贫地区特色产业提升行动,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保持总体稳定,支持脱贫地区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同时,加强对帮扶产业的分类指导,巩固一批、升级一批、盘活一批、调整一批,促进帮扶产业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
Powered by 上海股票配资官网_网上股票配资_正规股票配资平台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 2009-2029 联华证券 版权所有